U型枕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U型枕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周梅森中国股市是过渡性杂种很多阴谋正酝酿

发布时间:2021-01-07 14:27:14 阅读: 来源:U型枕厂家

"人家说小说要从小处出发,我却擅长从大处着眼。"6月的一个午后,周梅森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专访时如此定义自己的写作。"大处着眼",指的是注重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全景的观察和展现。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每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口我都有作品出来":以反腐为题材的小说《国家公诉》、《绝对权力》;以改革为题材的小说《我主沉浮》、《我本英雄》??有评论说,周梅森对时代敏锐的感受力和把握时代的能力,是其他作家所不及的。

这种"敏锐"或许来自他的人生经历:1956年出生,做过煤矿工人,当过杂志社编辑,下海经过商,还曾挂职徐州市委副秘书长。他自己说,这样的人生经历,使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了解可能超过了大部分中国人,"奠定了我书写中国的可能性"。

他注定不是一个能安分于书斋里的作家。早在1992年,周梅森就怀揣16万元的稿费积蓄,和另一个作家一起,凑了20万元,在"大户室"开了户,开始了证券投资。浸淫股市近20年,他由最初的满腔热情,变为后来的冷眼观察。如今,他已彻底撤出股市。

"风险太大,不能再博了。人家大股东看底牌出牌,而且有强大的资本力量,在漫长的战争中,你怎么可能真正打赢呢?"周梅森说。

2005年,作家周梅森的名字突然不断出现在各类财经新闻中。他又在一个全新领域较了一回真,以个人之力,代表中小股东,连续在媒体发表了三封公开信(《我愤怒!》、《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谁对人民资产的流失负责》),反对上市公司金丰投资(600606)"不公正"的股改方案,使其最终流产。这是当年中国股改中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周梅森也因此成为央视经济人物评选"年度公益奖"的候选人之一。

2009年上半年,正面描写中国资本市场的长篇小说《梦想与疯狂》出版。这部酝酿写作了3年的小说,回顾了股改至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并正面触及了中国经济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发展与社会正义的交缠;财富欲望与道德坚守的对抗;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与博弈。

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孙和平、杨柳、刘必定是当年的大学同学,也是怀抱迥异理想闯入资本市场的弄潮儿。北重集团的董事长杨柳,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者的典型代表,身上维系着国有经济的原始准则,同时亦面临着新型资产模式的艰巨考验;杨柳在资本市场上的对头---北柴股份公司董事长孙和平---是渴望冲破既定经济模式束缚走向金融资本主宰大市场的先锋人物,也是将"梦想与疯狂"诠释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个人物形象;而刘必定所代表的股市庄家,则伙同孙和平这样的资本大亨暗中操纵着股价的涨落,影响着大盘的走向,从中获取丰厚利润。

"这个时代感染了我,有些事情让我震撼,有些事情让我愤怒,于是我把这些事情写出来,如此而已。"周梅森笑说自己从小就想做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家,"他是带着对资本主义的厌恶和仇恨来写作的。他的心态有点像我,一方面心里很想发财,一方面对大资本充满了厌恶。我和他不同的是,我投资比他成功一些。"

资本:推动社会进步的"不道德"的力量

《了望东方周刊》:《梦想与疯狂》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潮中出版,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

周梅森:完全是巧合。最初想写这本书是2005年,缘起于我在股改中对上市公司金丰投资的挑战。

当时的股改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件历史性大事件,初衷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的一些严重问题,要使占总股本近70%的不能上市的国有非流通股拿出来上市。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年国家宣布这些股票不上市流通,所以股价很低,而老百姓在二级市场购买的股票,股价很高,平均起码是非流通股的10倍。现在非流通股要上市,就必须对流通股进行对价补偿,股改就此拉开大幕。

这实际是一场中小股东和大股东的市场博弈,这次股改国家给了中小股东极大的权利,要求大股东不得参与表决,任何方案都必须经三分之二流通股东赞同才能通过,在保护中小股东方面是做出很大努力的。但是,那时候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事情,我这人比较认真,公民意识比较强。我在浑然不觉中成了上海金丰投资流通股的第一大股东,陆续买进了70余万股,就和他们博弈了一番,最终否决了他们的股改方案。

这是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当时很多门户网站都大幅报道,某网的标题就是:"千万股民倒下去,一个周梅森站起来"。这件事发生以后,很多股民,包括一些作家朋友建议我写一些资本方面的小说,当时就有了创作《梦想与疯狂》的想法。

《了望东方周刊》: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好像与你的写作初衷不太一样?

周梅森:对,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2006年到2007年,中国股市一场非常少见的大牛市来临了。这个过程中,我又参与了市场运作,把小说暂时放下了。另外,我还发现,原先设想的那两个主人公---一个作家和一位主编--是承担不起全面描绘中国资本市场状态的任务的,这两个人物都太边缘了,不在资本的核心里。

而且,2005年我也过于偏激,对资本市场有着强烈不满,对资本充满厌恶,对资本的认识,就像马克思说的,认为"每个毛孔都充满着血和肮脏",这种情绪不太对头,是写作的大忌。如果从主人公是作家的角度来写,我能写得非常激烈,甚至写成一种中小股民的控诉书,但显然这样是不准确的。

《了望东方周刊》:这种偏激态度,是否因为你觉得中国的资本市场太荒唐了?

周梅森:对。现在我对它的看法仍然不好,在制度建设上有很大的缺失。但是,你把这个情绪带入文学创造,就不合适了。于是就停下来,重起炉灶。小说的写作正好经历了中国股市低、高、低的轮回,这纯属偶然,我并没有预测到危机的来临。在我写作的过程中,随着股市指数曲线的起伏,我的情绪也在起伏,一切都在变化。

其实,这也顺理成章。当我要写这个东西时,我就要研究市场,研究资本的运动,以及资本运动带来的后果。我对资本的正面作用是充分肯定的。书中有几个很典型的例子,没有资本的力量,省长赵安邦的行政权力能让步吗?而资本迫使行政权力让步,我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没有资本的力量,孙和平能从国有企业集团中独立出来吗?也不可能。没有资本的力量,孙和平的北柴股份能从一个小小的发动机制造企业,变成一个装备企业的龙头老大吗?更不可能。资本确实是能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

这是我冷静下来,抛开个人偏见,更深入地介入了资本市场之后,看到的,想到的。

《了望东方周刊》:你的这种转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周梅森:2006~2007年股市进入高潮,资本的充分活跃,带来社会财富的泡沫式增长,让我看到一些正面积极的东西。接下来的暴跌,又把我的思路拉回来了,让我看到了更多负面的影响和问题。经过了这种"反-正-反"的复杂审视,最终的成果就是现在的《梦想与疯狂》了。

这部作品写成这样子,实际是我在不断地往前走,不断修正自己的一种必然结果。如果2007年你来采访我,我会和你大谈资本的力量,大谈孙和平如何好,我会把他写成一个时代的英雄,而不是现在这样一个"英雄加混蛋"。

对于资本市场的最矛盾和最困惑

《了望东方周刊》: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梦想与疯狂》是你写的"最矛盾和最困惑"的一本小说。

周梅森:首先是对资本的困惑。把握不准,究竟资本是罪恶的,还是正义的?资本有没有人格?资本有没有道德?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不断地考虑这个问题。

《了望东方周刊》:那你现在考虑清楚了吗?

周梅森:资本还是没有道德的。我把书中的三个主人公看成三种资本形态的代表。以杨柳为代表的红色资本、国有资本;还有来自社会民间的阳光下的白色资本;还有一部分地下资本。尽管三者所属的势力不同,但是在趋利这方面是一致的,都没有道德。

你看看中石油,它在香港发行时才1块多钱一股,成了巴菲特眼中最赚钱的公司。但卖给内地股民却是18.6元一股,把股民都套在里面了,有道德吗?这完全是由它的资本属性决定的,并不是因为它想坑谁,如果它能坑巴菲特,它也会坑的。资本都是趋利的。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市场又这么不健全。我们发行股票要有行政指标,它给了你指标,就是给你钱。包括中石油的定价、人员任免,都是由行政权力决定的,全世界哪有这样的市场?

有人说中国股市是过渡性杂种,我觉得一点不错。它既不是市场的,又不是垄断的,又不是计划的,它是个什么玩意儿?不知道。有人说它比赌场还不如,原因在于,赌场是不允许出老千的,它却一直在出。在你今天采访的过程中,我敢断定,市场上很多阴谋正在酝酿着,许多操纵也许正在进行中。

《了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于维护中小股东权益,保持市场"公平、公正、公开"方面,现在做的比之前有进步了吗?

周梅森:没有多大的本质上的变化。这也是我现在告别股市的一个原因。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仍然看不到会有多少积极的变化,有些情况还变得更加让人忧虑了。

《了望东方周刊》:什么样的情况?

周梅森:比如说,现在发行的股票都是全流通了。历史上的大小非问题经过股改解决了,但还没完成事实上的全流通,现在新股又开闸了,比如最近三金药业新股发行,发行的份额仍然很少,大量股票还是限制流通。这些少量流通股在市场上又将被炒得很高,甚至炒到50倍、100倍,等到一年以后或两年以后,大股东开始出货了,高价渔利。这些严重伤害市场的缺陷和问题,都没有解决,越积累越严重,积累到一定程度,还会再借某个契机爆发市场灾难。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也让我十分忧虑:企业能否赢利?是否亏损?是否进行资产重组?谁最清楚?你我不清楚,我们是隔皮猜瓜,大股东们自己清清楚楚。因此,现在最大的庄家将成为大股东所代表的产业资本。我们市场对产业资本的制约其实是无效的,人家大股东看底牌出牌,而且有强大的资本力量,在漫长的战争中,你怎么可能真正打赢他呢?我把资本力量人格化了

《了望东方周刊》:《梦想与疯狂》是把资本社会中人性的贪婪和弱点,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了。

周梅森:差不多吧。我们来具体分析下人物。

你看孙和平这个人物,他讲民族大义,讲一个伟大企业的梦想,我认为是真挚的。他最终也完成了一个伟大企业的缔造,你不得不承认他个人的魅力和作用。有人说他对不起任延安,但是他答应给任延安的东西,少了一样吗?高薪、高职,都兑现了。如果我们从一个很俗的角度来说,任延安真不是个东西,人家承诺给你的利益都给你了,你还搞什么搞啊?!但是,只有任延安这种真正当过家、做过主,当过主人翁的人才知道被资本压迫的滋味。他说自己是"亿万富狗",这种感觉是真实的。

我觉得这也是这个时代出现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各种力量、各种利益观都暴露出来了。我觉得书的好看也就在于我把资本力量给人格化了。

《了望东方周刊》:资本力量的人格化?

周梅森:对。比如当任延安是国有大资本代表的时候,你看他多牛啊,自己喝着稀饭,把找上门来的孙和平晾在一边。那时候,他一月只挣几千块钱,但却能让一个野心家孙和平在他家门口站4个小时,理都不理。当后来他再不是国有资本的代表了,投奔到孙和平的股份资本旗下的时候,富了,有钱了,拿了高薪了,但是人格却"哗"一下垮掉了。

《了望东方周刊》:你讲到,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孙和平、杨柳、刘必定分别代表了资本的三种形态。你当时是怎么设定这三个人物的?

周梅森:其实像刘必定这种人,我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得最多,有些还是我的朋友。他们的下场也都不好,有逃的,有死在监狱的。刘必定这种人就是草莽英雄,永远在刀尖上跳舞。这种人尤其在早几年的资本市场里更多一些。像杨柳这种人,也是大量存在的。你们不要有误解,好像杨柳掌握的资本就是健康的资本,这是不对的。你看他每一次出牌,每一次和孙和平的博弈,哪一次不是看着底牌出牌的?他这种博弈的手段和孙和平、刘必定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内部操纵的。我相对肯定杨柳是因为他还有理想,还有起码的道德感,他不断地对自己进行道德拷问。

我写出这些人物,就是比较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现在进行时。

《了望东方周刊》:孙和平这个人物你又是怎么考虑的?

周梅森:有人会喜欢孙和平,认为他是时代的英雄。我开始也是想这么写的,后来越写越觉得他是个混蛋。

《了望东方周刊》:为什么呢?

周梅森:因为他在完成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充满了血腥。这个人物是不受道德约束的,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而杨柳是裹着道德的外衣,他确实有道德的压力,但他和孙和平也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种道德的堕落是整个社会层面的道德堕落,这是非常可怕的。

《了望东方周刊》:你觉得杨柳、孙和平他们一面大谈理想,一面又在资本市场中违背道德良知的矛盾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周梅森:是这个矛盾的时代造成的。这一点我有感受,我曾经在政府部门挂过职,有些官员他们台上说的话,进行的道德宣教,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书中有类似的描写:刘必定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在主席台上大谈理想,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获得了底下学子们的热烈掌声。但到了吃饭的时候,他和孙和平、杨柳几个人说起这个,又说了另一番话:"不管现在有多么不道德,当后人过着道德的生活时,会对这些不道德的艰辛的创造力量表示崇高的敬意。"杨柳讽刺他:"你刚刚在大会上还讲要立人立德啊,现在怎么又为不道德说话?"刘必定就说得很清楚:那些话是讲给孩子们听的,现在是我们大人之间的对话。

资本市场形成过程中我们道德观的变化

《了望东方周刊》:那你觉得在资本市场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观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周梅森:就是孙和平说的---在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问他信仰什么?钱!这就是非常真实的东西。我刚才说到作家的边缘化,一方面,老百姓对于物质的追求的欲望远大于对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这个社会都给老百姓提供了什么样的精神产品啊?!

《了望东方周刊》:你把书取名《梦想与疯狂》,人们的梦想到底是什么?疯狂又是怎么造成的?

周梅森:每个人进入资本市场,都带着梦想,要发财,要做一个伟大的企业。法人有法人的梦想,自然人有自然人的梦想。但进入以后,资本一方面在创造奇迹,另一方面也在侵蚀人性。它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开始可能是你掌握资本,最后会变成资本掌握你,你成了资本的奴隶。因此,当资本在趋利性的驱使下走向疯狂的时候,你也走向疯狂了。

我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疯狂的时候,有些疯狂后果还很严重。像孙和平,这边死去的工人还没火化,他关注的却是股票又跌了。他就是这样在丧失人性的过程中走向他的"伟大企业"的。

"作家一方面被边缘化了,一方面又不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了望东方周刊》:你觉得作为一个作家,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看到你书中有这么一段:"作家协会的院落既小又破,充分展示着资本时代文学的凋零无奈和作家这种职业灵魂的没落。"

周梅森:这有点自嘲的意味。其实我在书中并没有把那个叫马义的作家写成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物。他身上有我的影子。我基本上比较忠实地把我的心态和想法写出来了,并没有拔高他。以前,作家是一个非常受尊重的人群,社会影响非常大。现在作家的地位就没法谈了。完全被社会边缘化了。但是也正常。

《了望东方周刊》:为什么?

周梅森:因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的主角是那些能够推动经济的力量,比如资本。我想每一个老百姓,财富增值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精神的需求吧。何况我们又处在这么一个缺乏道德的时代。所以被边缘化很正常。

《了望东方周刊》:你觉得,作家在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发出些什么声音?

周梅森:问题就在于,作家一方面被边缘化了,一方面又不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些或者选择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我不大愿意去批评别人,但的确有一部分作家,写的东西没人关心,老百姓凭什么花钱买你的书?怎么可能产生社会影响力?我觉得作家在这个时代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了望东方周刊》:所以你写了这本书。

周梅森:对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还是要关心。很多作家有这么一种心态,认为写当下好像就难以进入文学史,难以留下来。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似乎远离了生活,远离了当下,才是所谓的纯文学。这是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的潜意识和潜规则。

《了望东方周刊》:你从1995年写《人间正道》,转向政治小说创作,开始关注当下中国现实,有没有什么特殊原因?

周梅森:这倒没有。有一些评论家,比如陈晓明就说周梅森堪称"中国的巴尔扎克"。这倒引起了我一个回忆:我文学生涯的开始,就是从一个收破烂的老头那里看到一本书,这本书前面少了十几页,后面少了十几页,不知道是什么书。那时是"文革"时期,后来我才知道,这部书叫《巴尔扎克传》。书里讲,巴尔扎克一天到晚想发财,办过肥皂厂,香脂厂,每次投资都失败,失败以后就找出版商先预支稿费,拿了钱后,投资又失败,就再写稿还钱??一辈子就这样过来了。当时我就想要做一个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只是如实地写出了法兰西资本主义崛起过程中,没落贵族的失败和资产阶级的崛起那个重要转型期的社会百态。他是带着对资本主义的厌恶和仇恨来写作的。他的心态有点像我,一方面心里很想发财,一方面对大资本充满了厌恶。我和他不同的是,我投资比他成功一些。我也是在每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口都有作品出来。

和巴尔扎克同时代的左拉、雨果,他们的作品大部分也是反映现实的。怎么能说写当下就一定不可为呢?这些年来,很多文学理论是很混乱的。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茅盾。茅盾的《子夜》,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下,而且还是参加当时中国社会大讨论的一个答卷式的作品。中国向何处去?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能不能走得通?他当时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写的这本书。因此,说文学写当下没意义,这观点我不赞同。

南京皮肤病研究所|预约:南京市治疗牛皮癣医院哪个好?

重庆治疗尖锐湿疣哪家医院好

南京皮肤病研究所需要预约吗_生活中的细节帮你“赶跑”白癜风

上海输卵管照影怎么做

哪里治疗白癜风价格低 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治疗白癜风

上海妇科医院_关于子宫小肌瘤的专题报告